自定义日期:  从   到  最多30天
选择浏览方式:

清淡点

美食 昨天 10:59 阅读 1115 回复 3

月季公园竹子情

流金 昨天 12:16 阅读 877 回复 8
梁慧敏的作品月季公园竹子情       今天上午和邻居一起乘坐B67路公共汽车去郑州市月季公园赏花。郑州市月季公园每年“五一”节前后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月季花展。月季花还被定为郑州市市花。早在1984年郑州市举办了首届月季花展。1987年,郑州市被中国月季协会确定为中国五大月季中心之一。2005郑州市月季公园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,同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月季展览会,月季在郑州创建“国家园林城市”发挥了巨大作用。       今年4月27日至5月9日郑州市在月季公园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十届月季花花展,花似海人如潮,人花争艳。今年的月季节主题重点是以盛世龙腾“廉”文化为主,打造“读竹径”传“廉”意的文化氛围。二龙戏珠大话盛世家园,古典诗句传递“廉”竹精神。漫步月季公园,月季花古诗词一篇篇经典佳作,镶嵌在公园的每个耀眼的墙面上。满园春色关不住,月季花香飘满园。诗情画意花中行,别具一格眏眼帘。        从西门进入园区,一座假山雕塑蔚然迤逦,水池相伴,矗立在月季园西大门的正前方,山的后面是一片月季花的海洋,红花,黄花,白花,粉红花,紫红花,五彩斑斓,一下子就像进入了花山画展。一起来看花的人群,休闲散步在月季花阡陌纵横的小道上,左看右看,前看后看,到处都是花花世界。这边是一面土色的墙壁上的工整楷书字,介绍着月季花的渊源。那边是竹子林荫路道,沉浸式地进入诗词歌赋的天地。路径两边栅栏在扇形的画板上写着一首首咏竹古诗。行走在青翠欲滴的竹子林荫道,经过一道“读竹径”牌匾,游客们在一边观赏竹子,一边吟诵古诗词,清脆悦耳的吟诵咏竹古诗的声音不断响起,回荡在竹子林内,余音缭绕着月季公园……       清朝郑變的《竹石》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。唐朝杜甫的《卜嗜雅我》“我生性放诞,雅欲逃自然。嗜酒爱风竹,卜居比林泉”,南北朝的刘孝先的《竹》“竹生空野外,梢云耸百寻。无人赏高节。徒自抱贞心”,特别是清朝郑板桥的“虚心竹有低头叶,傲骨梅无仰面花”诗句,鼓舞人心,催人奋进………在这里到处呈现的每篇经典佳作,都在传递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浪漫情怀和情趣……       从园区东门进去,一条巨龙月季花雕盘旋在东门口正上方,活灵活现,龙腾虎跃……左前方的墙壁上布满了关于月季花的几十首经典古诗,有李白的《蔷薇》“不南东山佳作人,蔷薇几度花。白云还自散,明月落谁家。我今携谢妓,长啸绝人群。欲报东山客,开关扫白云”。苏东坡的《咏月季花》“花开花落无间断,春来春秋不相关。牡丹最爱唯春晓,芍药随繁殖初夏。唯有此花开不厌,一年常站四十春”。最耀眼的是习.主.席仿古诗写的“深入基层不放松,立根源在群众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。以此表达扎根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。        一年一度月季节,三十届满载史中。公园打造书香苑,传承文化竹林径。陶冶情操浪漫曲,赏花咏竹古诗情。国泰民安华福年,生态文明遍花城。

忆起儿时学插秧

情系钟祥 3小时前 阅读 541 回复 2
   忆起儿时学插秧    看到一帮爷们手插秧的情景,让我想起初中时的插秧劳动课。    当时还是大集体,星星生产大队某某生产小队。社员挣工分,劳动一天挣十分八分,按工分分粮食。    我就读的星星学校组织学生上劳动课。那年我读初一,学校让学生列队走到十五里外的白陵寺(两个大包)大队的水稻田插秧。先扯线打意(音),就是站在一块田的田埂两端用线拉直,然后众人用秧沿线插下形成一条线,依次进行,把一块田分成若干厢。之后每个人站一厢开展插秧比赛。    小孩子见着水和泥巴,就像见了命一样,兴奋得用泥巴打仗,不一会就都成了泥人了。有的人嘴巴、眼睛也进了泥巴。好在老师及时制止,才控制住了局面。    等到大人把意(音)打好,学生就两两分成若干组,负责插一厢。从来没插过秧的学生,学着大人的样子插,不是插了之后秧漂起来,就是插了太深只露秧尖。插的行子也是曲船(蚯蚓)寻妈,弯弯曲曲,引得田间不时传出嘻笑声。    插秧劳动课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件事:腰酸背痛、蚂蟥叮咬和吃大馒头。    面朝秧田,不停的躬腰驼背,小孩子哪受过这些苦,一会儿不是这个喊腰疼,就是那个喊腰不行了。大人嘻笑道,你们像猴子一样的,上蹿下跳的,哪有腰啊。   在水田被蚂蟥叮咬是常事。第一次被叮上时,自己没有感觉,等到感觉疼时,蚂蟥已吸了不少血,肉肉的,从腿上撕不下来,有时只得让别人尿尿才能扯下来。過到大的蚂蟥,更是遭罪。农村人称这些大的蚂蟥为“车片”,它在水中弯弯曲曲游的样子,与水蛇差不多,看着就害怕。一到夏天牛到水里困泥,起来牛肚子上尽是车片。后来,知道蚂蟥学名叫水蛭,还是一味药。那个时候被蚊虫叮咬是常事,小孩一到夏天身上大包小包,长疮流脓是常态,所以见怪不怪了。    至于吃大馒头,因为当时穷,家户人家很少能吃到馒头。劳动课那天集体统一蒸的馒头,俗称板凳腿,一个八两一长条,用大盆子里装来的青菜豆腐汤。有这么好的生活,学生们都很开心。中午开饭时有的同学拿一个八两馒头就啃,有的同学只拿八两馒头的一半吃,让我很纳闷。后来我观察后者很快把小的吃完了,又抓起一个八两馒头,吃不完的就揣兜里了。原来,先吃少的,再拿大的,小孩子的那个小心思真可以的。    我就是那个开始拿八两馒头吃的小孩,以为占了便宜。最后看到先吃少的再拿大馒头的同学,还是佩服他们聪明!
正在努力加载...